新闻资讯/News information
|
污水处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污水处理是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水质达到环境排放标准或可再利用的水质要求。然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出水水质,还可能对环境和设备造成损害。本文将详细探讨污水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污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污泥发白 产生原因:污泥发白通常是由于缺少营养或pH值不适宜引起的。当污水中缺乏氮、磷等营养物质时,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会大量繁殖,导致菌胶团生长不良,污泥发白。此外,pH值过高或过低也会引起丝状菌大量生长,使污泥松散、体积偏大。 解决方法:针对营养缺乏的问题,可以按营养配比调整进水负荷和氨氮滴加量,保持数日污泥颜色即可恢复。对于pH值不适宜的情况,需调整进水pH值,保持曝气池pH值在6~8之间,长期保持此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污泥发黑 产生原因:污泥发黑主要是由于曝气池溶解氧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其与Fe作用生成FeS,导致污泥颜色变黑。 解决方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量,提高曝气池溶解氧,一般在10多小时左右污泥将逐渐恢复正常。 污泥膨胀 产生原因: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系统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可能是由于丝状菌大量繁殖、非丝状菌膨胀或进水中含有有毒物质等原因引起的。丝状菌膨胀通常与进水有机质少、营养物质不足、pH值偏低或水温偏高等因素有关;非丝状菌膨胀则可能是由于进水负荷过高、缺乏足够的N、P或DO等营养物质导致的。 解决方法:针对丝状菌膨胀,可以增加进水量提高进水有机负荷、适当调节营养比例(如COD:N:P=200:5:1)、调整pH值至适宜范围(6~9)、减少进水量加大排泥量以减少对氧的消耗,或投加化学药剂杀灭或抑制丝状菌的繁殖。对于非丝状菌膨胀,应控制进水稳定,投加N、P等营养物质保持营养均衡,提高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并可投加絮凝剂助凝。此外,调整运行工艺控制措施,如设置生物选择器、加强预曝气等,也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污泥过滤困难或出水色度升高 产生原因:这通常是由于缺乏营养或水温过低导致污泥生长不良,大量污泥解絮引起的。 解决方法:增加负荷均衡营养,提高水温,以改善污泥生长环境。 二、气泡与泡沫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曝气池内产生大量气泡 产生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进水负荷过高,冲击负荷较大,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着于气泡上使气泡发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积存大量气泡。 解决方法:减少进水,稍微加大回流污泥量,稳定一段时间后气泡减少系统逐渐正常。 曝气池产生茶色或灰色泡沫 产生原因:这是由于污泥老化,泥龄过高,解絮后的污泥附于泡沫上引起的。 解决方法:增加排泥,逐渐更新系统中的新生污泥。污泥的更新过程需要持续几天时间,期间要控制好运行环境,保证新生污泥有较强的活性(如保证溶解氧在1.0~3.0内的稳定水平,营养物质比例要均衡,适当投加营养盐)。 三、沉淀池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沉淀池有大块黑色污泥上浮 产生原因:这可能是由于沉淀池有死角,局部积泥厌氧产生CH4、CO2等气体,气泡附于污泥粒使之上浮;也可能是回流比过小,污泥回流不及时使之厌氧。 解决方法:若沉淀池有死角,可以保持系统处于较高的溶解氧状态以缓解问题,但根本解决需要对死角进行构造上的改造。对于回流比过小的情况,应加大回流比,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停留时间太长。 沉淀池泥面过高,并且出水悬浮物升高 产生原因:这可能是由于COD过高或过低、污泥泥龄较长或水温过高等因素引起的。COD过高会导致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影响污泥沉淀性能;COD过低则会使污泥缺乏营养,耐低营养细菌增多絮凝性能变差;污泥泥龄较长会使系统中污泥浓度过高并且污泥结构松散不易沉降;水温过高则会使小分子有机物增多,菌胶团吸附过多有机物造成污泥解絮。 解决方法:针对COD过高的情况,可以降低负荷减少进水COD总量,提高溶解氧使污泥性能逐渐恢复。对于COD过低的情况,应增加进水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保持较高溶解氧状态一段时间抑制低营养细菌继续增加。若污泥泥龄较长或水温过高,则需加大剩余污泥排放量以控制污泥浓度在合理范围内,并降低曝气池中的水温、控制好溶解氧水平。 四、出水水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有机物超标 产生原因:影响有机物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营养物、pH值、油脂和温度等。营养物比例不当(如缺氮)、pH值不适宜、污水中油脂含量过高或温度变化都可能导致有机物超标。 解决方法:调整营养物比例至适宜范围(如COD:N:P=100:5:1),投加氢氧化钠或硫酸调节pH值至中性或适宜范围(6.5~7.5),对于油脂含量高的污水可以增加曝气量或设置除油设施。同时,根据温度变化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如加热或冷却等。 氨氮超标 产生原因:这通常与污泥负荷与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BOD5/TKN值、硝化速率、溶解氧、温度和pH值等因素有关。 解决方法:采用硝化工艺如延时曝气降低系统负荷;控制污泥负荷与污泥龄在适宜范围;延长水力停留时间至8h以上;调整BOD5/TKN值至最佳范围(2~3左右);保持生物池好氧区的溶解氧在2mg/L以上;在冬季等低温季节采取加热措施提高污水温度;控制生物硝化系统的混合液pH大于7.0. 总氮超标 产生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污泥负荷与污泥龄不适宜、内/外回流比不合理、缺氧区溶解氧过高、BOD5/TKN值不合适以及温度和pH值等因素引起的。 解决方法:确保良好的硝化效果以获得高效稳定的反硝化;合理控制内/外回流比以延长污水在曝气池内的停留时间;尽量降低缺氧区溶解氧以提高反硝化效率;调整进水碳源以满足反硝化对碳源的需求;在冬季等低温季节采取加热措施提高污水温度;控制生物反硝化系统的pH值在适宜范围(6.5~8.0)。 TP超标 产生原因:这通常与温度、pH值和溶解氧等因素有关。 解决方法:保持生物除磷的温度宜大于10℃;控制pH值在6.5~8.0之间以稳定聚磷微生物的含磷量和吸磷率;避免每毫克分子氧消耗过多易生物降解的COD以抑制聚磷生物的生长。 五、总结 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多种技术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污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并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泥处理与处置工作。同时,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并防止二次污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污水处理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